通过之前的讲述,想必您已经对于水肿的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。那么,问题来了。水肿来了,我们应该“肿么办”呢?
水肿来了,不要慌。
需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水肿都是病。
想必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:长时间的站立,长时间的步行,长时间的鞋不合脚之后,人们往往会发现双下肢和足部就会“滂起来”;长时间的熬夜,眼皮儿也会不知不觉地“滂起来”。
不过无需担心,这样的水肿并不是疾病的表现,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的适应性反应。长时间的熬夜/长时间的步行/长时间的站立会使得肌肉处于较长时间的收缩状态,进而对血管产生压迫效应导致局部血流不畅,形成局限性水肿。
这样的水肿,在休息后就可以缓解或消失,并且只要您不再长时间的熬夜/长时间的步行/长时间的站立,就不会再出现。
其次,我们需要学会识别“病理性水肿”
1.经常或反复出现的水肿。
2.休息后无明显缓解,甚至逐渐加重的水肿。
3.双下肢和眼睑(眼皮儿)同时存在水肿。
4.水肿的同时出现胸闷、气短、腹胀等表现。
当您出现上述任何一种表现的时候,往往提示着机体存在疾病。需要引起您的高度重视。
当“病理性水肿”出现时,我们需要及时就诊治疗。
“病理性水肿”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肾脏疾病。很多肾脏疾病早期表现为:经常或反复出现的水肿/休息后无明显缓解,甚至逐渐加重的水肿/双下肢和眼睑(眼皮儿)同时存在水肿/水肿的同时出现胸闷、气短、腹胀等表现。
这时,您需要及时到“肾内科门诊”就诊,明确是否存在肾脏疾病?如果存在,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,病情往往都会得到缓解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